-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王建及傳》原文及譯文
王建及,許州人也。少事李罕之,從罕之奔晉,為匡衛指揮使。粱、晉戰柏鄉,相距鄗邑野河上,鎮、定兵扼河橋,梁兵急擊之。莊宗登高臺望見(jiàn)鎮、定兵將敗,顧建及曰:“橋為梁奪,則吾軍危矣,奈何?”建及選二百人馳擊梁兵,梁兵敗,解去。從戰莘縣、故元城,皆先登陷陣,以功累拜遼州刺史,將銀槍效節軍。
晉攻楊劉,建及躬自負葭葦堙塹,先登拔之。從戰胡柳,晉兵已敗,與梁爭土山,梁兵先至,登山而陣。莊宗至山下望梁陣堅而整,呼其軍曰:“今日之戰,得山者勝!币蝰Y騎犯之,建及以銀槍軍繼進(jìn),梁兵下走,陣山西,晉兵遂得土山。諸將皆言:“潰吳未集,日暮不可戰!遍悓氃唬骸氨岁嚿缴,吾在其下,尚能擊之,況以高而擊下,不可失也!苯耙詾槿,因白莊宗曰:“請登高望臣破敵!”即呼眾曰:“今日所失輜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即馳犯梁陣,梁兵大敗。晉遂軍德勝,為南北城于河上。梁將賀瑰攻其南城,以竹笮維戰艦于河,晉兵不得渡,南城危甚。莊宗積金帛于軍門(mén),募能破梁戰艦者,至于吐火禁咒莫不皆有。建及重鎧執槊呼曰:“梁、晉一水間爾,何必巧為!吾今破之矣!奔匆源螽Y積薪,自上流縱火焚梁戰艦,建及以二舟載甲士隨之,斧其竹笮,梁兵皆走。晉軍乃得渡。救南城,瑰圍解去。
自莊宗得魏博,建及將銀槍效節軍。建及為將,喜以家貲散士卒。莊宗遣宦官韋令圖監其軍,令圖言:“建及得士心,懼有異志,不可令典牙兵!奔匆詾榇荽淌。建及快快而卒,年五十七。
參考譯文
王建及,許州人。少年時(shí)代侍奉李罕之,跟隨李罕之投奔到晉國,擔任匡衛指揮使。梁國、晉國在柏鄉交戰,在鄗邑野外的河邊相持不下,晉國鎮州、定州的士兵控制著(zhù)河面上的橋梁,梁兵猛烈地攻打。晉莊宗登上高臺望見(jiàn)鎮州、定州的兵即將被打敗,回頭對王建及說(shuō):“橋梁如果被梁國奪取,我們的部隊就危險了,怎么辦呢?”王建之挑選了二百人快速偷襲梁兵,梁兵被打敗,撤退了。王建之又跟隨晉莊宗在莘縣、故元城打仗,都是率先搶占城池沖鋒陷陣,因為軍功多次升官直到被任命為遼州刺史,統領(lǐng)“銀槍效節”部隊。
晉國攻打楊劉,王建及親自背蘆葦去填城下的壕溝,率先登上城墻攻并攻克下來(lái)。后跟隨晉王在胡柳打仗,晉兵先被打敗,和梁國部隊搶奪一座土山,梁兵先到達,登上土山布好陣勢。晉莊宗來(lái)到山下望見(jiàn)梁國部隊陣列堅定整齊,大聲對自己的軍隊說(shuō):“今天的戰爭,能占領(lǐng)這座山的部隊取勝!背脵C快速指揮騎兵攻擊,王建及指揮“銀槍軍”挺進(jìn),梁國部隊撤下土山敗走,在土山的西邊布陣,晉兵于是搶到了土山。將領(lǐng)們都說(shuō):“我們走散的士兵還沒(méi)有集結,傍晚就不可以再出戰了!遍悓氄f(shuō):“他們在山上,我們在山下的時(shí)候,還能擊敗他們,何況現在我們從高處向下攻打他們,這個(gè)機會(huì )不能錯失啊!蓖踅罢J為他說(shuō)得對,就對莊宗說(shuō):“請您站在高處看我如何打敗敵人!”隨即對眾人大聲說(shuō):“今天所損失的軍需物資都在山的西邊,何不去取回來(lái)!”當即率領(lǐng)騎兵攻擊梁國部隊,梁兵大敗。晉國部隊于是駐扎在德勝,在河上建設了南北兩座城。梁國將領(lǐng)賀瑰攻打南城,用竹篾擰成繩索把戰船都系在一起,晉國的部隊渡不了河,南城非常危急。晉莊宗在軍營(yíng)門(mén)口堆積金銀布匹,招募能破壞梁國戰船的人,以至于吐火寫(xiě)咒的藝人巫師都來(lái)應征。王建及穿著(zhù)厚重的鎧甲手握長(cháng)矛大聲說(shuō):“梁國、晉國的部隊就隔著(zhù)一條河,何必用那種(藝人巫師的)手段!我今天就能打敗他們!本陀么螽Y裝滿(mǎn)柴禾,從河段上游放火焚燒梁國戰船,王建及又帶領(lǐng)兩個(gè)小船滿(mǎn)載裝甲士兵跟在后面,用斧子砍斷敵人系船的繩索,梁國士兵敗退。晉國部隊得以渡河。于是晉軍援救南城,賀瑰潰敗而逃,才解出了包圍。
自從晉莊宗得到魏博后,王建及就統領(lǐng)“銀槍效節”部隊。王建及擔任將軍,喜歡把自家的財產(chǎn)分散給士兵。晉莊宗派宦官韋令圖監視他的部隊,韋令圖向皇上進(jìn)言:“王建及很得軍心,恐怕會(huì )有別的企圖,不能讓他帶重兵了!睍x莊宗就任命李建及為代州刺史。王建及很郁悶直至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文言文《王建及傳》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譯文賞析09-07
《晉書(shū)王渾傳》原文賞析及譯文07-27
文言文《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譯文12-09
《南史·王僧虔傳》原文閱讀及譯文01-04
《明史王守仁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3-22
《明史王守仁傳》原文和譯文解析04-24
高士傳原文及譯文07-21
蘇武傳原文及譯文11-22
《華佗傳》原文及譯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