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中國的別稱(chēng)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那么從古自今中國的別稱(chēng)也有所不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歷代中國的別稱(chēng),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的別稱(chēng):
九州,相傳禹治水后,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yáng)、豫、梁、雍!痘茨献拥匦巍酚州d:古代中國設置九個(gè)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yáng)州。后來(lái),九州泛指中國。
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背嗫h,《詩(shī)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鄙裰,《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chēng)!笔加趹饑。
海內,《辭源》“四!睏l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薄蹲蠖ㄊ陚鳌罚骸耙牟粊y華!毕脑瓰閲,華原為國名。后稱(chēng)華夏為中國。
中夏,《后漢書(shū)》:“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漢書(shū)》:“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睍x朝張景陽(yáng)《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庇謸稘h書(shū)?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shū)》:“《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睋纬毒庞驁D》、《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shū)?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gè)朝代是夏朝。古時(shí)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chēng)“華夏”,或簡(jiǎn)稱(chēng)“華”、“夏”!叭A夏”一詞最早見(jiàn)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lái)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lái)的確是個(gè)美好的詞!叭A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chēng)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chēng)。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神州”等稱(chēng)呼!爸腥A”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zhù)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chēng)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shī)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云從島上來(lái)”,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jiǎn)稱(chēng)“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chēng)“華僑”。
“九州”之名,起于戰國中期。當時(shí)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于是產(chǎn)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gè)州!爸荨闭匠蔀檎䥇^是東漢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lái)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于戰國時(shí)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chēng),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shí)候,中國曾有“四!敝Q(chēng),以四境均有海水環(huán)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fā),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shuō)。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lái)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gè),但不過(guò)是裨海環(huán)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gè),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huán)繞。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實(shí)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shuō),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歷代中國的別稱(chēng)】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古代詩(shī)人的別稱(chēng)文學(xué)常識03-16
歷代名人故事13篇12-12
中國的春節作文01-12
中國的藝術(shù)作文03-07
中國剪紙的由來(lái)11-20
中國夢(mèng)勵志作文:我的青春我的中國夢(mèng)11-12
中國漢字的歷史演變12-03
中國元旦的習俗匯總11-27
中國春節的來(lái)歷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