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歷史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國家。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為匈奴族;公元前九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后裔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lái)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為黑龍。
匈奴的文化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shí)興起的一個(gè)游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shí)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人信奉薩滿(mǎn)教,五月于龍城祭天地、祖先、鬼神;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體的祭祀。每年三次集會(huì )的日期,《史記》說(shuō)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漢書(shū)》為正月、五月及九月,兩者皆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會(huì )是個(gè)小集會(huì ),參加的人是匈奴諸長(cháng),五月的大會(huì )最富宗教色彩,參加的人數很多,主要是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會(huì )則是為秋天收成而感謝天神的集會(huì )。